刘梅。
9月27日,在接了一个业务电话后,重庆刘一手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梅坐下来,和团队讨论抖音号“刘一手梅姐”接下来要分享的内容。自去年9月开设抖音号后,刘梅几乎保持着每两天一更的频率,内容涉及粉丝问答、创业过程分享等多方面的内容。刘梅坦言,这是自己主动拥抱互联网流量时代的尝试。这就是刘梅,即使已经将刘一手火锅店从石桥铺开到了世界,她仍旧不断在拥抱新事物。她说,不断学习、学以创新,是刘一手火锅生命力的根本。
刘一手重庆火锅。
受新冠疫情影响,位于石桥铺科园三街的刘一手火锅总店,8月出现了短暂的亏损,这是刘一手火锅总店开店22年来几乎没有过的,但刘梅并未将这一时的得失放在心上,在说完亏损这件事后,刘梅就立即信心满满地接上一句:“9月肯定就没问题了!”事实上,刘梅的目光还落在了更多的地方。比如,经过几年的筹备,刘一手火锅德国法兰克福店已在国庆节开业运营,另一个业务线——刘口水耙牛肉火锅的开业准备也进入尾声,20多家店铺将在国庆节之后陆续开业。
从2000年开起第一家刘一手火锅,到如今已有1500多家分店遍布全球,作为新时代的渝商,刘梅已经将这锅火锅“熬”得越来越香。
乘时代东风 将街边餐馆做成连锁店
“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对于重庆火锅的味道,这句调侃的话确实是最大的认可。
重庆的火锅店何其多,或是大隐隐于老旧居民楼下,老顾客和新食客交错而坐,各自品味锅气氤氲下的麻辣鲜香;或是开在繁华商圈,亮堂的大厅里觥筹交错的人们,感受的是新派火锅的时尚。而已经将火锅味道带向世界的“刘一手”,最初的开始,不过只是石桥铺的一家家常菜馆。
1978年,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石桥铺区域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头。到1985年,石桥乡总收入达到12827.5万元,成为全市首个“亿元乡”,被市委、市政府授匾“富冠渝州”。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自然带来了人员的聚集。上世纪90年代初,石桥铺成为我市最早的餐饮一条街,一到饭点,周边人群涌入石桥铺,场面十分壮观。
火锅店内座无虚席。
刘梅的哥哥刘松在石桥铺开了一家面积20多平方米、有10来张桌子的家常菜馆,早上卖包子、馒头、稀饭,中午做中餐并顺带为附近的写字楼送盒饭,晚上卖火锅,生意还算不错。彼时,刘梅也在九龙坡区经营一家模具公司,并挣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如果刘家兄妹就这样顺遂地各自干着自己的小事业,或许,刘一手火锅不会像今天这样遍地开花。
转折源于一场意外车祸,刘松失去了一只手臂,为了鼓励哥哥重拾自信,刘梅将自己在模具公司赚到的钱拿出来,和哥哥合伙开起了火锅店,名字就叫“刘一手”。2000年12月1日,兄妹俩的火锅店正式开张。12月正是重庆天气骤降的月份,在那个寒冷的冬日,刘家兄妹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热气腾腾的火锅香味也温暖了刚刚遭受变故的兄妹俩。
回忆20多年前的创业故事,坚韧、不放弃这些字眼自然会被频繁提到,但刘梅更多的表达是感谢那个时代。“因为周边的热闹,我们的火锅店一开就火了,这其实是时代的机遇。”刘梅告诉记者,在开业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刘一手火锅就开了第一家连锁店,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又陆续发展到了100多家店,遍布多个省市。
在扩张事业版图的过程中,刘梅也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上限,上学进修、完善管理模式、建立标准化体系,但又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在菜品、服务以及装修风格上进行调整,以期给消费者更好的就餐体验。“90”后网友“橘子和柚子”到现在还能记起,学生时代和家长一起走进南岸区一家刘一手火锅就餐时的场景:“宽阔的大堂、水晶吊灯,还有菜品扑面而来的精致感。”
迈出国门 让火锅与全世界打交道
当刘一手火锅已经十分红火,刘梅在思考,要如何将事业更进一步。她有个笔名叫“梦宇”,年少时取的,是梦想环游世界、环游宇宙之意。世界那么大,刘梅说,希望自己多出去看一看外面广阔的天空,而不只是局限于一个小天地。
2009年春节,刘梅来到迪拜旅行,在这里她看到了从沙漠平地建起的摩天大楼,见到极度奢华的购物中心,见到了不少国人怀揣梦想来到迪拜“淘金”。这让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把火锅开到这里来?让海外的国人也能一解思乡愁绪。
刘一手火锅第一家海外分店在迪拜成立。
说干就干,2010年10月1日,刘一手火锅第一家海外分店在迪拜成立。那一天,刘梅实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梦想:在海外的第一个分店,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迪拜的上空。虽然因为初次尝试,刘梅在迪拜的店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是好在重庆女人与生俱来的坚韧让正义和掌声都站在了她这一边,她也因此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由此,刘一手火锅做好了“与世界打交道”的准备。2011年,刘一手火锅美国新泽西州店开业。在这两个分店的基础上,刘一手火锅海外市场开始迅猛的发展。在后续的十年时间内,刘一手更是建立了四大海外事业部,将火锅店开到美国、加拿大、新加坡、西班牙、法国等多个国家,囊获中国餐饮企业在海外多个第一的荣誉,一家家或豪华、或别致、或不起眼的门店,不仅是当地的“中国火锅”网红店,更成了连接中外文化的纽带和桥梁。
“就像当初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进入中国市场时,被大家追捧一样,我希望刘一手也能成为外国人争相追捧的时尚选择。”刘梅告诉记者,她不仅要让思乡的游子有一个味觉寄托,也要让外国人能尝试中国的饮食文化。
事实上,刘梅的期待正在一步步走成现实。记者了解到,最初一些分店满座时,外国人的比例只有5%,慢慢地这个数字不断翻番,后来刘一手西班牙店的这一比例能达到70%,甚至此前,刘一手普林斯顿店的这一数据达到了100%。
而当刘梅真的在世界各地旅行、开店之后,她对自己的笔名“梦宇”有了更深度的理解。“‘梦’,如今已经不是我一个人的梦想,而是中国梦,是将中国美食、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梦。”刘梅说。
坚定目标 人生如火锅越“熬”越精彩
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它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就会越大。就像刘一手火锅发展到如今,不仅店面遍布世界各地,更是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比如,刘一手集团共解决就业岗位6万余个,为餐饮行业培养近万名管理人才,也为1000多人实现了创业梦。
而作为“掌舵人”的刘梅,所承担的压力自是难以言喻。但多年的经历,也让她提炼出熬、学、定的人生准则。“‘熬’在我这里不是‘难熬’,而是个褒义词,像火锅越熬越香浓一样,人生也会越熬越精彩。”刘梅说,这是一种坚持下去的信念,即使有100次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一想到还有这么多员工在等她引着他们向前,她就“熬”得下去。
“学”就是不断学习,学以创新,在“网红经济”火爆的当下,刘一手火锅有过很多被质疑的点,有些人甚至很直白地问过刘梅:“刘一手火锅在重庆本土怎么一点都不火?”对于这些问题,刘梅认真思考过自身的不足:是不是因为自己创新的速度变慢了?尽管以刘梅的创业经历来说,她并非主动向“网红”靠拢的人,在她看来,网红是一朵无根的鲜花,鲜花虽美花期却短,而刘一手火锅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这就需要扎实的根须,刘一手遍地开花的实体店,就是散布在各地的根系。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半数左右的火锅企业活不过5年,约三成在两年内倒闭。“时代在进步,我们并不能摒弃所有所谓与企业定位不符的方式,所以我们在依靠口口相传的口碑时,也会积极拥抱互联网营销,这也是我去年开设抖音号的直接原因。”刘梅说。不仅如此,已经50岁的她还在积极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靠拢,点外卖、网购,去理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不断学习、紧跟时代需求,就算不能一直稳居舞台中央,也不会在舞台上谢幕、消失。
“定”是坚定,定方向、定目标,更需要刘梅“定心”。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刘梅将刘一手集团的业务不断细化、拓展,先后创建刘一手火锅、刘一手心火锅、流口水小面以及即将开业运营的刘口水耙牛肉火锅等品牌。尤其是刘一手心火锅,作为全国首家无声主题火锅,心火锅聘请聋哑人当服务员,让这一群体可以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劳动价值,这不仅解决了4000多名聋哑人的就业问题,更抚慰了他们的心灵。刘梅说,这也是刘一手品牌做大做强之后应该承担起来的社会责任。
记者 周双双
记者手记
坚韧与聪慧的“她”力量
开设“巾帼心向党 喜迎二十大”专题报道的初衷,是为了展现那些在创新中自强不息、在创造中开拓进取、在创业中艰苦奋斗的“她”力量。但事实上,这些女性带给我们的感动和启迪远不止于此,无论是将火锅店开向世界的刘梅、坚守传统汉服文化的“汤圆姐姐”郑琦,抑或是身残志坚逆境中开出最芬芳花朵的汪林、扎根乡村专心做好农文旅融合文章的毛琼,她们的人生轨迹似乎并无交集,但细细品味,她们又是那么相似,不同的人生境遇,同样的坚韧与聪慧。
这是专题报道的最后一期,但笔触之外,更多撑起新时代半边天的坚定力量与温暖情怀永远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