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游新闻
在人生最辉煌的岁月,他遭遇意外,失去左手。病榻上睡了22天,妻子一次也不曾来看他。出院后,妻子托人捎来一句话:“离婚。”带着6岁的儿子独自生活,他饱受别人的“非议”,一度痛苦到想自我了断。但最终,他在厂长的关心下,在同事和前辈的鼓励下,一点一点地站起来,在书法和篆刻上,走出一条独一无二的路。
今年,是85岁老人程军受伤的第50个年头,他的左手残肢每到冬天还是会疼,但只要坐在书画桌前,他就会忘记疼痛,忘我地书写和篆刻。
▲程军
50年的时间,他从不可能到可能,先后荣获“全国自学成才优秀人物奖”“全国自强模范”和重庆市委、市政府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重庆市“群英谱”纪念章、“重庆好人”等荣誉称号。50年来,他的书画作品大量捐赠给各种义卖,为受灾地区和需要帮助的群众,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而他收徒弟教书法和篆刻也从不收一分钱学费,其目的是要告诉他们,即便是残疾人,也能活得如此精彩。
爱好书法
他被破格从工人岗位调到厂工会上班
85岁的程老耳聪目明,家住在黄桷坪街道一小区。他的家干净整洁,客厅尤其独特,偌大的客厅没有沙发和茶几,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很大的书桌和摆满桌面的宣纸、石头和雕刻刀。
程老没有左手,右手张合起来,也不那么灵活,但就靠着这样的身体条件,他从书法爱好者,最终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程老说,自己年轻时是重庆发电厂的工人,因从小喜欢书法,也能写得一手好字,在厂里上班期间,他被厂领导发掘,破格从工人岗位调到厂里的工会上班。
彼时的厂就如同一个小社会,俱乐部要放电影,程老就会在黑板上写当天的放映信息,一手好字引得众人称赞。四川省举行厂矿幻灯片比赛,程老做的幻灯片得了全省一等奖。
就这样一位人人称赞的“才子”,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的后半生会因为一场事故而彻底改变。
▲自学成才、挥毫泼墨的程军
发生意外
他失去左手失去家庭失去信心
1972年3月15日,厂里举行文艺演出。为了提升演出的效果,演出的枪响声决定用锑锅装的炸药来表演,“那个锑锅,当时就放在舞台旁边,结果一位返城知青,不晓得咋回事就把这口锅端了起来。”程老回忆,当时,1000多位观众已经进场,担心锑锅爆炸发生更大的事故,他赶紧冲了过去,说:“把锅给我,我来处理。”
就在接过锑锅之后不到3秒,锅就炸了,瞬间,他的眼前一片烟雾,啥也看不见,就连双手都“木”得失去知觉,第一反应是,去拉开舞台的幕布,把烟尘尽快散开。
这个时候,他才看到自己的左手竟然没了,右手拇指和食指也被炸断使不上力。刚才拥挤着朝着门外跑的同事们又涌了回来。眼前到处都是人,很快,他痛晕了过去。
醒来的程军,从铁路医院转到重医。负责手术的医生截掉已经炸断的左手,右手拇指和食指虽然受伤,但考虑到未来的生活,花了整整四五个小时,才把手指接好。
生病住院的22天,厂里宣传队的同事到病榻前来探望他,而他最想见到的妻子却始终不见踪影。出院那天,妻子通过中间人来传话,程军回忆道:“她说我手都断了,以后的生活肯定完蛋了,她坚决要和我离婚。”
程军说,当时自己对生活都无能为力,更别说感情,即便极力想挽回,最终还是分道扬镳,妻子带着12岁的女儿走了,留下6岁的儿子跟着自己生活。前路如何,他当时看不到希望,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老人写下“爱九龙”
人言可畏
他决定站起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没有左手,当时程军很自卑。带着儿子去菜市场买菜,前脚刚走,后脚买菜的大姐就在议论:“看嘛,就是那个没得手的,以前好能干哟,现在手没了,还不是啥都做不了了。”
程军听到这话,眼泪差点就流了出来,他费力地用提着菜的手拉着儿子快步向前,回到家,坐在家里,泪如泉涌,“实际上那个大姐自己的女儿也是小儿麻痹症,家里都有残疾人,为啥彼此就不能相互体谅。”程军当时觉得生活好难。
受伤后,为了让他尽可能地康复,程军被单位安排到南泉疗养院疗养,当时一同前往的还有厂里的王厂长。那段时间,王厂长负责帮他打饭照顾他、陪他聊天,不断地开导他,“你以前这么风光、这么能干,现在虽然受伤了,但我们还有一只手,一样可以干出点本事来,给你儿子争口气。”
受伤以来的点点滴滴就像放电影一般,在自己眼前浮现:妻子决绝离婚的态度、周遭人的眼光、年幼的儿子……他作出一个决定:我要活下去,还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受伤前,程军就喜欢写字,受伤后,他想学习篆刻,即便整个中国书画篆刻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一个人是残疾人,他希望自己可以开创先河。
▲程军回忆当年的情景,心痛大于伤痛
厚积薄发
他靠自学成为知名书画家
最初学篆刻,程军就遇到了困难,学谁?他从书店买来齐白石相关篆刻的书,照着书上一点一点地学,没有左手,他就用刻印章的印床固定石头,左手残肢辅助固定印章或石头,右手用刻刀在上面一点一点地刻。
不久后,程军有了一次向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冯建吴请教的机会,冯教授是当代书画家,尤其擅长国画、书法、篆刻等,在专业方面具有绝对的话语权。
他看到程军的身体,建议他不要模仿齐白石的篆刻,原因是齐白石的篆刻风格已经登峰造极,再加上齐白石的篆刻风格难度很大,建议他学习秦汉印章。
程军发现,篆刻若要有自己的灵魂,就必须会书法,之前写字更多的是临摹,为了搞好篆刻,他每天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写篆书。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他便自己找报纸来自学。为了能有更多的石材进行练习,他每天以稀饭馒头充饥,节省下来的钱都用来买学习书法篆刻的石材和刀具。当时,50多平方米的家中,书房就占了20平方米,中间摆着一张大桌子,书台上摆放着数十个篆刻,每天他都不知疲倦地练习篆刻。他窗前的灯光送走夜晚、迎来黎明,卧室的案头始终笔不干墨、刀不染尘,他右手上也结满了厚厚的老茧。
程军付出了超出常人百倍的努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篆刻艺术风格,打破了孤掌不能治印的禁区,成为中国印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孤掌篆刻家。
▲方寸之间,他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热衷公益
从不卖书画但义卖却很积极
自己过得不容易,却见不得别人受苦。在书画和篆刻上有了不小的名气后,程军也有了很多的“粉丝”,他们拿着钱上门,希望从程军这里买一幅字画或篆刻,都被他拒绝了。
“我搞这个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证明自己就算残疾了,也不是‘废物’。”程军退休比较早,因此退休金也不多,有人建议他去卖画,被他拒绝了,他将这些作品视若至宝。
但需要他提供帮助的时候,程军从不拒绝。2008年汶川地震,程军为了支援灾区,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了义卖,所得的全部善款捐给了灾区。2011年北碚遭遇50年一遇的洪水,近千名群众流离失所,程军又一次将作品义卖的钱捐给了灾区,他还曾到华岩寺、龙凤寺进行书法作品的捐赠。
这些年,一些在书画上想寻求帮助的年轻人找到程军拜师,他也从不收一分钱,“我当初受伤,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才能走出人生低谷。如今,回报社会,也是应该的。”
如今,耄耋之年的他,身体也大不如前,为了减少自己的病痛,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书法篆刻的研究上,更加专注于创作。
程军希望,能用自己的故事,鼓励更多的人,无论顺境逆境,都要学会一路奋进。
记者手记:
孤掌“篆刻”出精彩人生
在程老的家门口,摆放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孤掌斋。他把自己的家,当作创作的书斋,每天沉浸在其中、乐在其中,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采访中,程老每每回忆起自己刚刚受伤那会儿的情景,心情就有些许低落。他说,身体健全时,未曾想到过残疾人如此艰难,等到自己失去了左手,被人家“指指点点”议论时,那种感同身受的痛,让他也决心为残疾人争口气。
程老的家,还有许多他和名人们的合影。很多人笑他傻,有这一墙壁的合影,书画价格可以一路攀升,为啥“甘于贫困”?但程老却有自己的执着,他不想让自己视作高雅的艺术,因为金钱而变得庸俗。
采访中,程老送给记者两本他自己的书法篆刻选,里面全部是他这些年来在书法篆刻方面的作品,也有同行大师对他作出的评价。他把这一切,当作对过去的一个交代:我证明了残疾人也能为国家奉献,我做到了。
即便只有一只手,即便是孤掌,他也“篆刻”出精彩人生。他,值得我们敬佩。
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 张锦旗 王善坤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