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场雨过后,重庆气温再次转高,被誉为“天然空调”的防空洞成了市民和游客的好去处。近日,重庆日报记者走访多家防空洞主题的火锅店、博物馆、酒吧发现,部分场所消费者激增,营业额同比增长30%-50%左右。
助推文旅餐饮消费
7月24日上午11点,位于九龙坡区的全国首个洞穴博物馆聚落——重庆建川博物馆已经迎来了不少游客。与常规博物馆不同,这里利用防空洞这一独特地理资源,将现代技术与历史遗存有机结合,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在抗战文物博物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10个不同主题的防空洞内,既有夏令营团建的小学生,也有带孩子来参观学习的一家三口,还有前来重温旧日时光的老人。“今年夏天疫情形势有所好转,我们这里很受欢迎。”建川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入夏以来,博物馆每日游客接待量稳定在1000人左右,周末会突破2000人,相较于年初增长约50%。
客流量的增多还带动了馆内文创产品的销售。在博物馆“文创供销社”商店,充满馆内元素的衣服、书籍等商品整齐排列,价格从20元到100元左右不等,不时有游客前来闲逛。文创商店旁边,是博物馆面馆,平均价格为8至十几元左右。
下午4点,大二学生小杨带着几个朋友来到九龙坡区军哥书屋摆起了“龙门阵”。“我室友利用假期过来旅游,作为东道主少不了带他们体验一下山城防空洞。”小杨说,这里不仅能跟好友聊天,有时自己还会来看书自习,不知不觉一下午就过去了。
记者看到,洞墙上醒目地写着茶饮价目表:老荫茶5元、重庆沱茶10元、六堡茶15元……在这个人均消费不到30元的书屋,市民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消夏方式。
夜幕尚未降临,位于渝中区的“洞亭火锅”防空洞火锅店已是人声鼎沸。“嬢嬢,再加份老肉片!”“老板,啤酒换冰的噻!”曲曲折折的防空洞里,顾客和服务员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热气腾腾的老火锅与洞内的一抹清凉,为夏日增添了不少烟火气。“夏天一到,人多很正常,现在每天店里会有两三百人。”火锅店工作人员说,到店消费的不只是重庆市民,还有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地游客,大家都是被防空洞这一“山城限定”所吸引。
晚上10点,渝中区Caver防空洞酒吧迎来了客流高峰,全店座位几乎已经坐满。据悉,随着气温提升,7月以来,该店每日客单量同比提升20%左右,营业额同期增长30%。
“洞”见城市新面貌
7月22日,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明确:社会力量要利用文物建筑开设博物馆、陈列馆、艺术馆、农村书屋、乡土文化馆和专题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防空洞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也是重庆人民独特的历史记忆。” 市人民防空办工作人员说,将利用防空洞这一特殊文化资源,打造更多惠民利民的生活空间和消费场所。
据了解,2018年底,重庆市人防部门启动实施“山城洞天”人防工程服务民生专项行动,从历史、文化、生活三个维度,对防空洞展开“一洞一策”提档升级。今年6月,市人民防空办发布消息,按照“山城洞天”人防工程服务民生专项行动方案,将陆续对防空洞进行“一洞一策”改造升级,打造“历史洞天”“文化洞天”“生活洞天”为主题的系列“山城洞天”,彰显重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如今,富集重庆独特印记的防空洞,正成为城市蝶变中盘活历史资源、传承城市文脉的新载体,也释放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新效益。
“防空洞不只是商家的营业噱头,更是很多市民喜闻乐见的消费场景。”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黄国庆表示,各防空洞主题场所要以“文创+旅游+产品”为引领,把战时的避难空间改造为充满重庆味儿的文化消费场所,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创造更多市民、游客喜闻乐见的网红打卡地。
目前,重庆轨道交通兼顾人防工程竣工面积已达数百万平方米,各式防空洞打造的商场、火锅店、酒窖、加油站、驿站等,每年解决就业岗位10万余个。接下来,有关部门将继续推进人防工程与餐饮店、地下交通干道、纳凉场所、停车场等市民日常生活场景结合,让“洞穴经济”释放出更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