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万象 > 正文

从捡个钱包开始,他一生都做好事!好人向泽明的人生哲学是要把善念传递下去

发布日期:2022-07-14 16:02

来源:上游新闻


小时候,听了关于雷锋做好事的故事后,小小的向泽明记住了一句话: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生都做好事。

从那个时候起,向泽明也给自己立下规矩:做一个好人。

邻居家的娃不小心,把家长的皮包弄丢在家门口,10多岁的向泽明看着皮包里160多斤粮票和管钱的家什,心头一点“杂念”都没有,直接就把钱包送还了回去。

▲一生都在助人为乐的向泽明师傅

没想到,这件事被学校老师知道了,还特意颁发了一张“雷锋似的好少年”奖状给他,从此,他做好事走上了一条没有尽头的路。

今年71岁的向泽明告诉记者,他之所以坚持做好事,其实更多地想传递一种善念,希望大家都明白,这个世界,好人更多。


坚持为邻居及孤老理发

向泽明是邻居更是亲人

“老赵,来,坐到,头发都长了,我给你理一下。”说话的,是一位71岁、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叫向泽明,是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官家林铁路职工家属楼里的退休职工。

只见来人将手里提着的一大包菜和肉递给家里人,然后顺势坐在椅子上,向泽明将剪头的围裙给他围上,然后麻利地剪了起来。

没有镜子、没有交流,剪发全凭向师傅的剪刀和梳子比划,老赵眯着眼睛,看起来一脸享受。

“你不怕剪得不好?”记者问他。

“哈哈,向师傅没得剪得不好的,他剪的头我们都满意。”老赵说完继续闭目养神,不一会儿的工夫,随着碎发的不断滑落,开始还没有棱角的头发瞬间变得有型了。

“呼……”脖子上一口气一吹,吹掉积在脖颈上的碎发,这头发就算剪完了,老赵连忙道谢,回家准备洗个头,下午清清爽爽地出去溜达去了。

向泽明给邻居免费剪头,但更多的,他还会去敬老院或者社区里登记在册的空巢老人家里,帮他们剪头。

▲笔记本里记录着他给空巢老人剪发的时间和下一次该去的提醒

在他的家里,记者看到几本厚厚的日记,上面记录着他为别人剪头的时间,“这些都是空巢老人的剪发记录,一般一个月我会去一次。”

原来,2008年,向泽明从铁路局的干部管理岗位上退休。一次,向泽明去看自己的一位老同学。因为车祸,老同学住在了养老院,头发蓬乱一堆不说,就连洗头都成了难事儿。

“老哥哥,要不,我给你剪个头发吧!”同学的眼眶里一下子就涌出了泪水。

“那会儿我给他剪,我的眼眶里也有泪。”回来好几个晚上,向泽明都睡不着,“不行,我还是要把这个手艺捡回来。”

想到这里,第二天一大早,向师傅就拎着手推剪到附近一家养老院去找“业务”去了。“我帮你们这里的老年人免费剪头发,啥回报都不要,行不行?”


敬老院里,向师傅会和他们一边聊天一边剪头发,对于一些瘫痪在床的老人,向师傅还只能让老人们躺在床上,把头侧到外面,自己跪在地上给他们剪,“有些瘫痪太久的老人,看到新剪的发型,心情非常好。”

这些年,被向师傅推坏的手推剪就有5把之多,电推剪也有2把,都被他当作文物珍藏在家里。


追根溯源几十年

他从小就是个热心人

向泽明告诉记者,自己小的时候住在郭家沱附近。

1964年,他初一,学校里开起了兴趣班。“现在的娃儿可以学高科技、国际象棋,我们那会儿就学木工、缝纫、无线电、医疗、剪发、田径、乒乓球这些。”向师傅回忆,那么多的兴趣班,最终选择了剪发,“因为那会儿我们去理发,游摊的价格是1毛,理发店收1毛5,洗头1毛8,修面2毛1,学会理发以后,这钱就省下来了。”向师傅说,同学之间,彼此拿对方的头发来试手,最开始,剪的发型也让人啼笑皆非。要么一剪刀下去,这边秃了。秃了,就留另外一边吧,没想到两边都秃了,索性直接剃成光头,“试的次数多了,技术也就慢慢好了起来。”

▲义务理发成为很多老人的期盼

初二这年,楼栋有一位读高中的哥哥见向泽明剪头发有点感觉,于是挨家挨户提议每家出点钱凑起来买一把山城牌手推剪,这把价值3.8元的手推剪开启了向泽明理发的兴趣之路。

自那以后,整栋楼无论谁家有人要剪头发,只要喊一声向泽明,围裙和手推剪就准备好了,“我爸爸都说,我是钻到里头去了,太喜欢剪发了。”

因为剪头发不要钱,向泽明的名气越来越大,住家附近,还有不少农民。

“有好几次,几个头发蓬得像乱草一样的农民大哥在一旁看着我,他们想来剪头又不好意思。”向泽明说,自己开口邀请了他们,那群人一下子就堆了过来。

“剪什么发型?”看眼前这个中学生模样的向泽明口气不小,农民大哥也不客气,“弟娃,剪个一匹瓦,你会不会?”

“一匹瓦吗?会!等着。”随着梳子在头上掠过,手推剪把蓬草一样的乱发剪了下去,露出了白净的模样。嘿嘿,农民大哥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傻笑起来,向泽明说,那个笑容自己这辈子也忘不了。


做被套夹、扇子免费赠送邻居

为此婉拒女儿安排好的好地方

向师傅的家,是80年代的老房子,这样的房子阳台面积比较小,晾晒被套也比较麻烦。

一次,向师傅在杨家坪新市场看到有一种专门晾晒被套的被套夹。看到这个创意,向师傅顿时来了兴趣。也不知谁家的竹凉板不要了,被向师傅搬回了家,看到这一幕,爱人周雅文阿姨不乐意了:“你又去哪里找那么多破烂回家嘛?”

“亲爱的,你不懂!”一句甜蜜的回答,让爱人周阿姨气也不是乐也不是。

只见一阵叮叮当当的拆卸之后,第二天上午,就见他拎着自己做的被套夹出去了。

“你要去卖钱?”周阿姨调侃他。

“我送人,我送我们这些邻居。”说完,只能听见向师傅离家的脚步声。

这些年,送出去的被套夹数以万计。

向师傅的邻居告诉记者,向师傅的女儿早些年就在杨家坪买了套大房子,也为他们准备好了各自的房间,可最终,因为向师傅舍不得这些做好事的家当,怕在女儿家锯锯割割弄脏了女儿的新家,最终,搬了一半的家又搬了回来。

这些天,重庆的天气特别热,向师傅的无纺布口袋里就揣着几把扇子,遇到朋友就递一把。

▲向师傅在为自制的扇子做准备

记者注意到,他做的扇子也很结实,用主板当骨架,把广告纸糊在扇骨子上,不管多热的天,扇起来都觉得特别凉爽。

这些年,邻居家里或多或少都用过向师傅手工制作的扇子,也很感谢这位老邻居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

对于向泽明大爷来说,家里的负担其实并不轻松。

在家里,向泽明老人算是绝对的顶梁柱。买菜、做饭、洗衣服、照顾生病的妻子,前些年还要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丈人,闲暇的时光还要去唱歌、打乒乓球、给养老院的老人免费剪头、做扇子和被套夹……

▲自制的扇子和衣架,是向师傅助人为乐的两大物件

看起来比上班还忙碌的他,觉得人生过得很充实,“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喊我停下来,我很难受。”

向师傅的家里并没有贵重的电器和物品,但为了做好事,他却很舍得置办行头:电钻、电推剪、各种配件……这些年置办这些行头花了也有1000多元,还不包括做好事花掉的车费。

对于喜欢做好事的丈夫,周阿姨也有不少的怨言:“本来可以去过好日子,看嘛,为了这些事儿,把和女儿在一起的好时光都耽误了。”想到这里,周阿姨满是遗憾。

周阿姨说,父亲生病去世前一直跟着她和向师傅,正是向师傅无微不至地照顾,才让老人走得没有任何遗憾。

周阿姨的身体也不太好,在向师傅的照顾下,这些年还能出去买菜、生活自理也不成问题,对此,她也很满足:“若没得他这份爱心,也不可能有我和我爸爸的幸福,生病那么多年,他照顾我们一句怨言都没有。”周阿姨告诉记者,对于这份不图回报的事业,她希望老伴儿能一直快快乐乐地坚持下去,当做一个念想,更是点亮邻里关系的一束光。

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 张锦旗 摄影报道

a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