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大护士积极响应号召,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为我们筑起了一道守护生命安全的坚强防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的初心和使命。在5月12日第111个“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向白衣天使致敬!
“守沪”护士长何博
我们在治愈,也被治愈着
▲九龙坡区人民医院骨科的护士长何博
今年4月,九龙坡区人民医院骨科的护士长何博所在的重庆医疗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援沪医疗队相继抵达上海,投入到各大方舱医院,守“沪”在一线最前沿。
【引导转变工作方式】
作为医疗队的队长,37岁何博进入方舱后工作,就遇到了首个“拦路虎”,何博所在的援沪医疗队要管理几百张床位,如何进行有效管理?
“我们把病床分成网格,每个网格征集志愿者,组建了志愿者队伍,建立起清单式服务模式。同时,为有基础疾病和特殊情况的患者建立“档案”,网格所在的医护人员重点关注。
何博说,刚开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引导护士转变工作方式,她解释说,以前在医院更多是打针输液等技术,在方舱里工作更多的是管理工作以及和患者交流,及时帮助他们纾解负面情绪。和医院住院部环境不同,方舱医院面临的大部分是轻症患者,更多是需要心理疏导和安慰,严重时会联系心理专家进行线上的情绪疏导,帮助患者纾解负面情绪。
【7旬老人鞠躬致谢】
“谢谢侬!”何博说,每当在方舱内听到这样的话,就很欣慰,有种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感。
有一次,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已经达到出院标准,想办理离舱手续,爷爷表示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非常着急。而且老人有高血压,极有可能因为情绪激动导致血压升高发生意外。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何博拿出自己的手机帮助他扫码,与他一起一一填写、核对各项个人信息及出院地址并上传。
之后,何博联系上综合协调组,希望能协助及时处理爷爷回家的事情,接着安慰爷爷,请他耐心等待。出舱时,爷爷特地走到护士站前表示感谢,让何博没想到的是,这位1米9的老人朝她深深地鞠了一躬,何博顿时心头一热,“我立即起身将他扶起,告诉他出舱后要稳定情绪,不要着急,好好照顾自己和家人。” 何博还记得,当时老人满含泪水的双眼,对她说“谢谢”,“这让我感到医护人员肩头的责任,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和志愿者同心“守沪”
让何博感动的是方舱里的患者志愿者,除了积极配合治疗,面对医护人员短缺的情况,许多患者加入志愿者队伍,还会主动分担服务一些工作。
患者志愿者们积极乐观的心态,不仅感染着周围的患者,也感染着医护人员。让他们在异地工作的陌生感逐渐被消解。
在志愿者群记录着医护人员工作付出的点滴,在何博看来,身为医者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微小事情,患者在群里的不断的鼓励和点赞,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我们在治愈患者的同时,也被患者的感恩以及温暖美好瞬间所治愈。”
何博还记得4月30日这天,护士站为患者举办了集体生日会,虽然只有一个小小的蛋糕,大家都很开心,很多患者们收到了方舱大白的鼓励和祝福,现场气氛逐渐活跃起来,医务人员也很感动。
“守沪”一个多月,对方舱医院护理工作,何博有所感悟,对于绝大多数护士来说,是在全新环境下的一项特殊护理工作,在探索中逐步完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最终形成科学、安全、高质及有温度的护理工作模式。她鼓励团队里的护士小伙伴,要以爱心、细心、精心、耐心、责任心的“五心”服务理念真真切切的去诠释“护士”这一角色的意义,做好患者健康的照顾者、健康教育者、病人的代言者、管理者及护理工作促进者,“这才是护理价值的最高体现。”何博说。
援藏护士长曾静
“援藏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
▲九龙坡区中医院骨科护士长曾静
九龙坡区中医院骨科护士长曾静家里珍藏着一条洁白的哈达,那是她在援藏期间收到的藏族同胞赠送的珍贵礼物,这是当地人的最高礼仪。
去年6月她主动报名进藏,援助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藏医院,挂职副院长。2021年12月14日离开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的那天,她和同事们的脖子上又都挂满哈达,当地医院给他们送行。
回忆起这半年多的援藏经历,谈及相处半年的藏族“老乡”,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
填满的曾静脑海的是各种和藏区同胞生活在一起的小故事,温馨而暖人。48岁的曾静说:“能够参与援藏是我梦想,这段经历终身难忘,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感动:患者康复敬献哈达致谢
送哈达的是芒康县45岁嘎松郎加的一家,他因为肝包虫病入院做手术,通过医护人员全力医治,病情逐渐好转,出院时,这位藏族同胞以及家人为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献上哈达,
“这既是患者的感恩之心,也是对我们援藏医护人员救死扶伤行为的点赞。”作为手术室护士,曾静第一次收到哈达,而且一连收到4条,顿时觉得很温暖,她把其中一条哈达带回重庆珍藏起来,其他留在援藏的基地,“我只不过是做了医务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
还有一次,遇到一位被藏獒咬伤的小男孩,泪汪汪的眼睛给曾静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伤势过重,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曾静紧急拨通了九龙坡区中医院的急救专家的电话,在专家微信视频指导下,对小男孩的伤口进行及时处理,治疗过程中,小男孩和家属积极配合,等小男孩离开医院看着曾静笑,眼睛中写满了感谢,那个笑容一直留在曾静脑海里。
收获:感受到当地人的友善
在援藏期间,曾静也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翻山越岭下乡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第一次去藏族同胞家做客,给他们送去物资和药品。
她克服高原缺氧给身体带来的种种不适,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下乡的山路崎岖,坐在车上颠簸,很容易晕车,很多地方坐车后还要步行前往,“主要是高原反应,随身带着速效救心丸,就怕有时候氧气不足没缓过来。”
“当地的藏族同胞淳朴,虽然语言沟通有时有些费力,但从他们的眼神和表情里,可以感受到对我们援藏医务人员的友善之情。”曾静回忆起援藏经历仿佛就在昨天。
29岁的多吉旺堆是曾静在芒康带的徒弟,也是她的得力翻译,多吉旺堆的汉语不是很流利,有时一个意思要用几个词来表达,但并不妨碍业务交流。现在师徒还保持着联系,遇到棘手的业务难题,时不时在微信上请教重庆“老师”。
传承:给当地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曾静在疫情防控期间曾担任九龙坡区“新冠”隔离中心病房护士长。为了疫情防控需要,曾静应昌都市卫健委邀请成为疫情防控专家成员,参与昌都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设置、发热门诊设置交叉检查工作。同时,也规范了芒康县人民医院及藏医院的发热门诊、工作制度、发热患者留观处置流程、核酸采集点的设置。
援藏期间,曾静挂职芒康县藏医院副院长,帮助藏医院制定了“十四五”规划,规范台账、制度等34项,推进医院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这已经是九龙坡区中医院第二年援藏帮扶芒康。2020年开始,九龙坡区中医院开始对口西藏昌都市芒康县藏医院,与其建立会商机制,签订对口帮扶协议。正是因为如曾静这样的援藏医务工作者的实干苦干,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为当地“种下卫生种子,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伍”的目标。
(完)
记者:邬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