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九龙坡区卫生健康委共成功申报市、区级科研项目108项,其中市级科研项目14项、市级中医科研项目19项,社会事业类科研项目43项,区科技局新冠项目10项。发表论文总数983篇,其中SCI/EI期刊13篇,核心期刊和统计源期刊篇数106篇,获专利数34项,其中发明专利数11项,实用新型数25项。
2018年,区人民医院与树兰医疗成功牵手,并以此为契机,成功引进由李兰娟、郑树森院士领衔的高水平医疗专家团队,积极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融合式”MDT诊疗模式,完善相关制度和运转机制,提供整合型医疗服务,改善就医流程;助力学科建设与发展,切实提高该院医疗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从而确保当地百姓就近就能“看大病、看好病”。
在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看来,当前是九龙坡区卫生健康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九龙坡卫生健康人将以此为起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勇担医学重任、勇攀科创高峰,积极探索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工作的规律,催生更多的科技成果,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区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田福华
技术创新引领学科发展的“牛人”
偶然间听到这样的事情,分明家门口有三甲医院,市内患者张女士偏偏“舍近求远”跑到九龙坡区人民医院肿瘤科就诊;越来越多的九龙坡肿瘤患者也开始把目光投向家门口的这家医院,而且指名道姓要找“田医生”;近几年,全国各地慕名前来该院肿瘤科诊疗的患者越来越多。
这是为何原因,“田医生”又是何人,有何能?带着这个问题,3月28日,记者来到了区人民医院肿瘤科。
其人其科 瞄准前沿科创技术
在医院的荣誉墙上,记录着这个创建只有8年科室的过往:先后获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重庆肿瘤防治金牌科室十强、癌痛规范化诊疗示范病房等称号。
其学科带头人田福华简介也印着沉甸甸的荣誉:重庆五一劳动奖章、九龙坡区有突出贡献专家、重庆市肿瘤介入与微创技术创新奖、重庆市首批区县医疗卫生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第六届先进工作者……
在不同场合多次听说这位市肿瘤介入微创治疗的领军人,肿瘤学科的“牛人”。他坚守临床第一线,带着团队,瞄准前沿科创技术,攻坚克难,勇攀医学科技创新高峰。
在肿瘤科主任办公室,记者终于见到了查房回来的科室创建人、肿瘤科主任田福华。
他和蔼,敬业,有种医者独有的严谨和儒雅。当谈起他的专业、学科时,他打开电脑翻出一堆文件夹,那是他多次在全国微创介入技术交流会以及学科建设论坛讲座的PPT,讲到重点处,他目光如炬,似乎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
多路兵种 一同抗击“肿瘤君”
为什么一个年轻的科室,短短几年内会有如此惊人的成就?
这要从“技术创新”几个字说起,2012年,创建肿瘤科的挑战摆在田福华面前,为了走出一条学科建设的创新之路,他先后到广州、上海、北京等医院进修学习肿瘤微创介入技术,在市内外多次参加肿瘤学术会议。
“在开设肿瘤科之前,我们的定位就是要做有特色、差异化的技术服务,微创介入术就是特色之一。”田福华说。
2014年,该院肿瘤科创立之初,田福华就确立了以微创介入为引领的肿瘤多手段综合治疗发展模式,“抗肿瘤治疗的目的是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而微创介入技术在肿瘤的治疗中,如出奇兵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田福华说。
相较于化疗、放疗、手术、靶向、免疫以及中医等肿瘤治疗方式,微创介入治疗主要是在现代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等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因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费用低等特点,而被广泛运用到肿瘤治疗中。
“王牌技术” 直捣肿瘤“老巢”
田福华特别介绍了“科室王牌”技术—— 碘125粒子植入。
田福华介绍,碘125粒子植入涉及放射源,其核心是放射粒子。临床运用的是一种被称为碘125的物质直接植入肿瘤组织内,对肿瘤组织进行局部的持续性杀伤。
“尽管重庆有少数几家医院开展该种技术,但我们科室这项技术‘含金量’更高,难度更大:首先我们可以将这种技术用在颅内、纵膈、胰腺等特殊部位;其次,我们已将该技术进一步拓展到粒子链条植入、粒子支架植入等。再次,我们为了粒子植入更加精准,采用了3D打印模版引导下的粒子植入。”田福华说。
目前,该技术每年开展近400例。
慕名前来 科技创新造福更多患者
这种“高科技”治疗效果到底如何?
2020年,有山东肿瘤患者慕名而来,由田福华主刀,为患者实施了碘125粒子植入。手术顺利完成,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术后,患者咳嗽症状明显好转并且很快出院。
一个四川南充70多岁的癌症病人,疼痛难以难受,服用大量强力止痛药无效,深夜疼痛起坐难安。偶然听说九龙坡区人民医院肿瘤科开展的碘125粒子植入能够缓解这类患者的疼痛,田福华耐心对患者实施了碘125粒子植入,术后疼痛感完全消失,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采访的最后,对于文章开头的疑问,田福华给出了一个词:科技创新。
在以微创介入为引领的多手段抗癌路上,田福华带领着他的团队,一直努力攻克肿瘤医学难题, 勇攀医学科技创新高峰,他希望能把更多的新医疗技术发扬壮大,造福更多患者。
区中医院骨科主任马秋野
“啃硬骨头”的骨科学学科带头人
2008年,作为九龙坡区面向全国引进的高级医学人才,38岁的马秋野任九龙坡区中医院骨科主任至今。
平日,马秋野总是步履匆匆,开会、手术、查房……了解他的同事都说,总喜欢钻研业务、“啃硬骨头”的马博士身上,有股数十年如一日的创新精神和闯劲。
3月28日,见到马秋野时,他刚做完一台手术,谈起科技创新赋能医疗的话题,“智能天眼”“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一些高科技前沿领域的医疗词汇频频从他嘴里脱口而出,正是这些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技术,让众多骨科患者重新挺直腰背,造福一方百姓。
重庆骨科领域的全新突破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全球多学科的重要前沿技术,曾两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其实,早在多年前,作为骨科学学科带头人的马秋野就把目光瞄准了“医疗人工智能领域”,一直关注发展,并积极用于实践。
2020年5月,有患者肿瘤椎体破坏严重,辗转多家医院都因手术风险太高而被拒。马秋野团队决定迎难而上。术中,在“智慧天眼”智能机器人的辅助下,通过骨科大数据实现计算机三维可视化重建骨骼模型、人工智能规划手术路径、人工智能精准放置等关键技术,将精准手术、智能化手术和微创化手术完美结合。
术后,患者未出现骨髓椎管内渗漏、肺栓塞等并发症,术后第二天便下床站立并逐步开始康复锻炼。
“传统骨科手术,靠的是医生临床经验,手术过程精确度较低,还极易损伤病人的血管和神经,手术难度较大。”
而“智慧天眼”智能机器人介入后,手术时间缩短为原先的一半,只需要半小时,而且精确度高、手术创面小,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在马秋野教授团队的带领下,该院实现骨科手术治疗方式由传统手术从向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转变。据介绍,“智微天眼”系统在我市还是首次应用。目前,区中医院利用人工智能已经成功实施腰椎转移性肿瘤、腰椎骨折、跟骨骨折等手术。
在临床中开展新技术项目
除了人工智能技术,马秋野在临床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新技术项目。他经常带领团队钻研探索复杂骨科创伤、脊柱内固定、脊柱椎体成形术、椎间孔镜、膝关节等置换术及关节镜技术。
入院至今,马秋野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项。2012年开展PKP/PVP手术的推广运用,已开展数百台微创手术;2013年开展关节镜手术10例,完成了各种复杂骨科创伤手术20例。
据统计,马秋野来到区中医院后,骨伤科收治病人2000余例、开展手术1500余台、疑难病例讨论100多次、教学查房100余次、专业讲课20余次,无一起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
同时,他为区中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和国家级首批重点专科奠定了基础。
2011年9月,他带领骨科四个病区创建国家“十一五”重点骨伤科,并通过验收。同年10月,申报成功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一中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重庆市首家区县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填补了我区无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的空白。他本人也先后荣获重庆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九龙坡区骨科学术带头人、重庆市九龙坡区十佳科技领军人才等荣誉。
多项发明专利在临床成功应用
马秋野始终坚持在临床治疗一线,一边潜心于科研,一边身兼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老年学学会老年骨质疏松委员会委员、《中国伤残医学》杂志常委编委、《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常委编委等职务。
他是医院的学科技术带头人,拥有20多项发明专利,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在临床上成功应用。
说起搞专利发明,追溯到2000年,他发明的便携式担架收到好评无数,还获科技进步奖。
马秋野坦言,从想法产生到形成专利最快的要2个月,最慢的需要半年。
在他电脑里,有一个文件夹专门保存着“专利发明”,有的已经获得专利,有的还是草图正在“孵化”,有的专利还做了3D动画演示。
马秋野搞专利的秘诀则是“逆向思维”。“这些专利产生的灵感,绝大部分都是在临床和手术中遇到问题产生的,睡前、吃饭时,甚至在临床过程中,随时都在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工具和方法,如何让事情做得更好,减轻患者痛苦,使他们早日康复。”
在20多项专利中,马秋野最喜欢的就是他和团队设计的“新型骨折夹板束带”,这是一种用于固定骨折夹板的束带,有一处弹簧,患者可以自行调解束带的松紧程度。这项发明源于马秋野带着医生们查房,并于2020年获得专利。
记者:邬姜
摄影:周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