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繁华的都市商圈,各种装潢精美的发廊随处可见,然而,在大公馆华宇五环大厦前的桥洞下,85岁的王维先却用一些简单工具支起了一个理发摊,人均5元的价格,是他坚守“老行当”的精神归宿。
▲王维生正在为顾客修胡子。
谋生
16岁开始学习理发
将一张围布迅速展开,披在客人身上,左手用梳子梳起需要剪去的头发,右手握着电动理发器,轻轻一滑,一撮一撮的头发缓缓落下。早上9点,王维先的理发摊就坐了好几位等着剪头发的客人。
尽管已是85岁高龄,但王维先理发从不戴眼镜,手法熟练,客人多的时候一站就是一上午。“视力好,手脚利索,这辈子没生过什么大病。”王维先常常引以为傲。
1953年,16岁的王维先在綦江东溪镇的一家理发店学手艺,3年后才正式出师闯荡。当时恰逢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他凭借一身好手艺顺利进入了松藻矿务局下的工矿贸易公司上班,“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直到退休。”
坚守
不为挣钱 只想发挥余热
▲桥洞下的理发摊。
2001年,退休多年的王维先和老伴儿一起搬到石坪桥九杨新村居住。起初就在自家单元楼下挂了个牌子,周围的人路过看见了就会来家里剪头发。后来经邻居介绍找到现在这个地点,已经在这里剪了快八年了。
每年除了最热的那一个多月和春节,王维先几乎每天都来摆摊。早上9点不到就出摊,中午12点收摊,每天只摆半天,周末也不休息。在挂镜子的那面白墙上,歪歪斜斜写着“理发”“上午”“5元”以及王维先的电话。
“理发5元,刮胡子3元,多年来一直没变。”王维先说,到桥洞下理发的人以中老年男性为主,基本都是附近的居民,“回头客”也特别多。
自从退休之后,罗丰源每个月都会专门从陈家坪坐车过来剪头发。“王师傅手很稳,剪得又快又仔细,价格还实惠。”罗丰源说,这里完全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且很喜欢这种传统剃刀的推感。
近些年,生意时好时坏,王维先却毫不在意。他说,一是不想荒废了手艺,二是趁还剪得动的时候,多发挥一下余热。
生活
开辟了一处“老年活动中心”
▲跟随王维生多年的理发工具。
因为摆摊理发,王维先还结识了不少朋友,经常约着一起切磋棋艺。家住五环大厦的淳定华每天上午一得空都会到桥洞下来坐一坐。“这里不怕日晒雨淋,王师傅好心搬来了几把椅子,现在成了我们老年人的活动中心了,大家都喜欢坐着看他理发,摆摆龙门阵打发时间。”
王维先的儿女常常劝他,这么大年纪了,在家休息多好,他总是很自豪地说,85岁了,眼不花,手不抖,脚不麻,一天有说有笑,正是这门手艺让他过得如此健康快活。
当然,理发并不是他生活的全部,每年夏天最热的时候,他会带上老伴儿一起去贵州避暑纳凉,前几年,还去过上海、广州、海南等地旅游。
临近晌午,王维先开始收拾工具、规整椅子,清扫干净地面的头发后,他背上红色背包,提着水壶,老伴儿已经做好了午饭等他回家。“剪了69年的头发,现在还不觉得累,争取再干5年,等到90岁的时候就退休。”王维先乐呵呵地边说边走,他精神抖擞的背影很快就消失在人来人往的立交桥下。
记者手记
初次见到王维先老人时,完全看不出他已是耄耋之年。从不染发的他,竟然没有多少白发,精神矍铄,谈吐清晰。难能可贵的是,尽管仅收费5元,但他总是耐心又细心地对待每一位顾客。因为年事已高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理发只收现金。采访时,正好碰上一位初次来剃头的男士,身上没带零钱,王师傅爽快地叫他先走。在我们的城市里,像王师傅这样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着更优质的服务,“街头理发师”这一行业也逐渐被时代淘汰。我很庆幸有机会认识王师傅,让我真切感受到他对老手艺的执著,以及那份热衷于为需要的人服务的情怀。或许,再过几十年,这门手艺会随着一代人的逝去而最终消失,但理发师傅们的淳朴匠心值得被铭记和传承。
记者 黄秋彤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