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九龙坡区管理的唯一一家三甲医院——区中医院,目前还坐落在狭小的空间,不利于提升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影响其长远发展。
2021年,区政府将其纳入年度10大民生实事票决项目,强力推动项目进展。目前,区中医院迁建项目正在初步设计,按照既定进度计划,项目预计于2022年完成施工招标并同步进场施工,2024年建成。
▲中医药文化节九龙坡分会场在区中医院举行。 记者 周邦静 摄
▲区中医院举行义诊活动。 记者周邦静摄
▲国医大师王世民在区中医院接诊。 记者陈林摄
▲医护人员用真心服务患者。
区内唯一三甲医院
区中医院是重庆市仅有的几所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之一,集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
目前,区中医院分为马王乡院部和杨家坪兴胜路分院,占地面积34.5亩,建筑面积4.45万平方米,床位400张。其中,骨伤科和针灸康复科是国家级重点(特色)专科,6个重庆市中医重点专科—脑病科、脾胃病科、儿科、疼痛科、肿瘤科、中医妇科(在建)。拥有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1人、重庆市名中医2人。同时,还是重庆市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骨伤科为重庆市重点学科建设单位,脑病科创建成为重庆市中医药重点学科培育学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为重庆市中医医疗机构急诊急救能力建设项目单位。国家级重点专科骨伤科是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单位和国家燕青门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由重庆市名中医魏德海总结提练的“魏式正骨术”被九龙坡区收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有院内资源比较紧张,尤其是医疗这块,部分科室床位不够,按照国家和市级医改精神,经区委、区政府研究,针对区中医院规模受限、院区分散、设施老旧、安全隐患突出,无法发挥医联体龙头医院带动辐射作用,导致全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难以整体提升等问题,区四大家主要领导集体调研卫生健康工作,作出整体迁建区中医院的决定。
整体迁建分两期打造
区中医院的“新家”位于二郎科技新城A标准分区A01-1/06地块(二郎庆铃集团底盘厂),占地面积约93.15亩,设置床位1000张,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9.8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12.87万平方米)。
“迁建项目按照三级甲等中医院标准,建设新型现代化中医医院,打造主城西部中医医教研中心、中医药文化传承及研究中心。”区中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迁建项目总投资匡算约18.3亿元,由财政预算+PPP模式筹措项目资金。
按照整体设计、分期建设的要求,该项目分两期建设,先实施一期项目。一期项目占地37.65亩,设置床位400张,建筑面积约8.2万平方米,投资匡算约7.21亿元(其中土地征收成本约1.27亿元)。
确保项目各环节推进有力
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强化领导,建立机制,跟踪督导项目建设中的重大事项,确保项目各环节推进有力。
我区成立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迁建项目建设指挥部。区卫健委印发《关于推进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迁建和巴渝国医城项目工作方案》,建立系列推进机制,制定目标责任,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分工和时序计划,项目建设指挥部每周召开工作调度会,协调解决问题,安排部署工作,已召开专题会议55次,现场办公会议8次。
遇到重大事项提交区委、区政府审议,2019年10月12日以来,召开区委常委会2次,区政府常务会5次,区政府专题会议4次,研究审议建设方案、总图方案、PPP实施方案、土地征收及土壤治理等事宜。
正进行污染土壤治理初步设计
按照区委、区政府和项目建设指挥部要求,区级各部门协调配合,推进落实项目建设各重点环节工作。截至目前,一期项目已取得立项批复、可研批复,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正在办理一期土地划拨手续,开展污染土壤治理、初步设计和概算编制等工作。
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加快推进一期项目建设用地划拨手续办理及污染土壤治理,优化完善初步设计,尽快取得概算批复,启动施工图设计,加快推进二期项目庆铃集团底盘厂地块征收,力争两期项目无缝衔接。
记者 邬姜